我们的公共图书馆,何时能成为天堂的模样?

回响之外
时间:2023-8-25 10:18:33 来源:其他

博尔赫斯说:“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公共图书馆似乎还停留在读书时的记忆里,那是考研或是谈恋爱的好去处;城市里的图书馆是老年人读报的地方,或是带孩子进行文化教育的地方,年轻人对它敬而远之。

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比上年末增加88个。从国际标准来看,平均每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辐射半径标准为四公里,而我国平均每40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辐射半径达到30公里。

另一个数据可以稍作比较,《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已拥有8530家咖啡馆,数量位列全球第一,平均每万人拥有3.45家咖啡馆。理应承载城市公共和文化生活的图书馆,很多时候是缺位的,如今大家需要寻找一个公共空间时,只能去往咖啡馆。

芬兰一座拥有4万人口的城市——基尔科努米的公共图书馆 Tuomas Uusheimo

SHL 建筑事务所的Chris Hardie 说:“图书馆是众多社区的精神支柱,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其称为‘第三空间’——图书馆是一个介于家和办公室之间的高度个人化的场所。”

老式图书馆采光条件差,过于拥挤,书籍老旧,而今天我们对于公共图书馆的需求是灵活的、开放的、社交型的、友好的,能够激发创意与灵感的,我们希望它成为日渐重要的公共生活场所,更加是一个文化场所,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

西班牙休达公共图书馆,一座考古遗迹上的图书馆。位于三层的图书区横跨在14世纪马里尼人的建筑遗址上。?Paredes Pedrosa arquitectos

总建筑面积11.5万㎡,地上7层,地下2层,近6000个阅读座席,让上海图书馆东馆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图书馆,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建图书馆之一。

项目设计团队——丹麦SHL建筑事务所资深助理董事,东馆的项目建筑师林婧说:“它会告诉大家好的图书馆是什么样子,去图书馆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上海图书馆本馆与东馆的对比中可以窥探图书馆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的迭代和发展。上海图书馆以约5700余万册(件)的馆藏量位居全球前列,然而本馆只有20%的空间开放给读者。而东馆的开放空间达到80%。

上海图书馆东馆 SHL RAWVISION studio

外观以含蓄的手法向印刷术致以敬意,建筑外立面的抽象图案选自15张大理石纹路的照片,通过数码打印玻璃技术被“装订”在图书馆“封面”。光线穿过这些打印而成的半透明玻璃立面,照亮了内部空间。

宏伟的中庭空间使用竹子、橡木和水磨石营造出开阔而温暖的氛围,热情地欢迎到访的读者。不同楼层不同位置的中庭空间层叠交错、盘旋而上,七个楼层从视觉上被连接在了一起。首层大厅就像一个社区集市,有书店和咖啡厅,还可以举办各类活动和展览。

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当代艺术家,包括徐冰、谷文达、申凡、郑重宾、艾米莉·弗洛伊德、倪有鱼、刘文瑄、普拉默&史密斯、马兴文以及杨振中,为馆内创作了多件场域定制的永久艺术作品。

徐家汇书院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担纲设计,内部则由知名建筑设计师俞挺团队操刀完成。

书院毗邻徐家汇圣依纳爵堂,作为落在教堂前广场南侧的一笔,使得整个区域新旧交融、更为整体。轻盈的薄片结构贯穿了书院的立面,实墙、凉廊、骑楼退隐在薄片之后,既形成统一的立面韵律,也为欣赏教堂提供了绝佳视角。徐家汇书院一开放,就成了上海最热的文化地标之一。

徐家汇书院  奇普菲尔德 Wutopia Lab

设计之初,奇普菲尔德事务所首先要解决的课题是:如何处理好新建书院和既有历史建筑、城市广场的关系。最终,事务所选择专注于“城市修复”,充分尊重徐家汇天主堂以及周边的其它保护建筑在该区域的历史价值,使之成为当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新建建筑的位置、体量以及前场的景观设计塑造了成以教堂为主导的规整的城市广场;另一方面,为避免与教堂主楼的26米高度(尖顶51米)竞争,将新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

书院主体结构呈长方体,细长的立柱从地面垂直延伸到屋顶,包裹了整个建筑,使建筑体量抽象且统一。这些立柱也形成了各层的敞廊,成为联系书院与广场的特色过渡空间。事务所通过对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全面研究,选择了混合石材骨料的预制混凝土来建造这些立柱和外立面的其它部分。内敛、平和谦逊的色调,避免与教堂形成竞争关系,同时又烘托出教堂古典沉稳的外立面。

室内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奁lián盒的“套盒“结构。套盒的最外层是大卫薄薄的外立面。第二层是图书馆主要的功能区比如咖啡,各种阅览区,演讲厅,展览厅等。第三层是回形走道,第四层是作为图书馆阅读大厅的中庭,而最里面则是作为套盒结构中最后保护的宝藏即图书馆的核心心装置。

徐家汇书院一度要整合土山湾博物馆,所以把代表土山湾的牌楼放进来是合乎逻辑的。不过书院毕竟是图书馆,最后确认放入图书馆的标志——阅读桌。这是一张接近30米的,上海最长的阅读桌,一起强化了中轴线也成为中国套盒里最重要的宝藏。

项目地处海口湾畔的世纪公园,占地面积4397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米,包含书馆和市民活动配套:建筑南侧的书馆,内含可以藏书万本的的阅读空间及多功能影音区,向公众免费开放。北侧为向人们提供服务的设施,包括咖啡厅、公共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淋浴间、母婴室、公共休息区及屋顶花园。

“精神属性是建筑的核心价值;它将渲染一座城市的人文氛围。我们希望这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愿意前往并停留的城市空间。建筑、艺术、人文和自然在这里相遇,它们将开启人们的想象之旅,探索、欣赏不同的美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 ——马岩松

海口云洞图书馆 MAD CreatAR Images

人们从熟悉的城市现实走近建筑,开启一段新的时空之旅。洞型空间的层次和复杂性将空间一层层拉开,也提供给读者一个想象力的失重场。静处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建筑,雕塑感极强。自由有机的形态也塑造了多变的室内空间:墙面、楼板、天花,室内,室外模糊了边界。建筑里外的孔洞,像极了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洞”,让建筑与自然的边界逐渐消隐。大小不一的孔洞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同时也实现了自然通风,为身处在常年炎热环境的建筑“降温”。

人们通过孔洞看天、望海,像是透过时空的通道再去察看身边本已熟悉的世界。建筑里不同氛围、不同尺度的笔触与人的活动触碰,产生生活仪式感。贯通首层与二层的面海阶梯式阅读空间,除了供人阅读外,也是日常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场地。与主阅读空间隔离的儿童阅读区,天窗、孔洞、壁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欲望。

 

 

滨海图书馆建筑面积33700㎡,地上5层,地下1层,藏书量135万册,设置阅览席位1500个,具有国际一流的数字媒体阅检和实体书籍借阅功能。

馆内的透明玻璃幕墙保证了面向城市公园的全景体验,而背后的球体空间“滨海之眼”宛如一只“眼睛”观察着我们所在的城市,既为图书馆公共空间塑造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空间焦点,同时也表现出天津滨海新区世界级的文化抱负。正像“眼睛”的功能一样,图书馆成为人们探究世界,世界认知滨海的新窗口。

天津滨海图书馆 MVRDV 战长恒

滨海图书馆的另一设计概念“书山”,是基于对信息时代图书馆模式的理解提出的。传统图书馆“藏、借、阅”之间的界限正随着阅览媒介的变化及大众对文化需求的普及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各功能之间的流动、交融。

公共空间则是消融各功能分区的有效“溶剂”,正逐步成为城市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系统的延伸。中庭“书山”正是这样一个发展趋势下所产生的。它不仅联系各个功能区块,满足了基本的阅览功能,同时创造了一个承载多种活动类型的均质化公共空间,读者的各种行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下找到适合的场所。

设计中“书山”随着球的体积逐渐变化,而显现出梯田的形态。由于天花板的高度同样如等高线般变化,因此空间体验会更富有三维感——山坡的等高线决定了书架的位置。较平缓的山坡让人们逐级而上,形成东方美学中“登高望远,逐理求索”的意境。

嘉善图书馆和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即希望作为一个文化综合体,可以成为当地市民日常访问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极大的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力。

嘉善地处浙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水网密布,船运发达,明清时期窑业兴盛,多产“京砖”,史称“千窑之镇”。内庭形态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砖窑空间,这个被抽象化了的现代“砖窑”空间是关于延伸建筑边界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并模糊了室内和室外、开敞和安静、公共和私密之间的界限。

嘉善图书馆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赵强

建筑外表平整朴实,饰以平整的、体量化的浅色石材幕墙,并有细致的纹理对比。内立面模仿层层叠砌的构造方式,塑造了砖红色玲珑曲面。这种内外对比隐喻了平凡外表下“内藏珍奇”的构思,使整座建筑物如原生璞玉剖开后透露光华,又如一座城池收藏文化与财富,呼应了“博库珍窑”的主题。

东台新图书馆位于范公北路西侧、黄海路南侧,紧邻片区核心,位于城市主轴之上,属于低开发强度的城市重要节点区域。在我们接手方案的时候,图书馆的土建结构已然成形,但设计已时过境迁,原设计从硬件设施到软件配套,都滞后于高速发展的时代。虽是新城新馆,却已经面临更新改造的局面。

东台市图书馆 上海和睿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是然建筑摄影

如何才能将这个图书馆从一个厚重严肃的形象改造为一个崭新的,开放的,对当代人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如何凸显与周边严肃的政府建筑的强烈反差,从而制造一种戏剧的冲突性?这些都是我们思考图书馆改造的设计出发点。

这座总建筑面积约14.23万㎡的图书馆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三个大型观景窗将建筑与周围环境在视觉上连接起来,透过窗口,图书馆内部的动态一览无余,从而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独特的三面流线型设计,彰显百湖之城在两江交汇处的独特地位,将成为武汉市令人瞩目的新地标。

武汉图书馆概念方案 MVRDV

从武汉的地理环境中汲取灵感,从建筑、室内、空间质量和材料,都彰显了河流无形之水的雕塑力。三个巨大的观景窗在形式上参考了周边建筑的高度,分别朝向城市三个角度的最佳景观。每一面观景窗都与一处独立的景观相呼应。

内部的空间概念进一步强化了武汉位于两江交汇处、坐拥城市景观的重要地位。室内有着峡谷般的阶梯式书架露台,以及底层宽阔的公共空间,面向游客全天开放。梯台上类似展馆的空间容纳了图书馆所设置的不同功能,“峡谷”的设计将空间分隔为不同的区域和体验,例如安静的阅读区、共享工作区,书架本身也成为“峡谷地貌”的一部分。其中的“阅读之谷” 是馆内的核心空间之一,是其中容纳的所有知识与内容的交汇点。

从城市的角度,建筑物内部宏伟的峡谷将吸引游客驻足。周边公园种植的绿植与武汉当地的气候条件相得益彰,是可长期持续维护的景观。高大的树木为阳光强烈的区域提供阴凉,主要的公共区域也位于建筑物西北角的阴凉处。原生植被几乎不需要维护也能保持全年活力,还可以在雨季滤水,在炎夏减少热岛效应。考虑到武汉的炎热气候,采用了多项措施降低建筑能耗。

图书馆已于2020年开始施工,建成后,本项目将成为中国首座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墙结构建筑。

本项目没有采用传统的屋顶和立面材料,而是在屋顶集成了光伏(BIPV)建筑元素,利用日照产生可再生能源,以到达高度环保的目的。除了作为世界上最环保的屋顶之一,该屋顶结构还具有十分突出的热学性能,能够大幅减少建筑对太阳能的吸收,营造出舒适的室内体感环境。

北京副中心概念方案 Snhetta

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旨在为人们创造一处学习、信息交流和开放讨论的公共空间,同时彰显出北京在科学、艺术、戏曲表演方面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承。为了强调出开放包容的理念,建筑师将公共空间规划在图书馆的中央,层叠错落的台地包含了充足的阅读与藏书空间,宛如一片壮观的雕塑景观覆盖并渗透到整个图书馆空间中。

在建筑内部,位于空间中央的“山谷”形成了图书馆的主体,除了作为建筑北侧到南侧的主要交通空间外,还将台地上所有的阅读与藏书空间与读者们联系在一起。

宛如银杏林一般的柱子从“山谷”中拔地而起,“树冠”支撑其巨大的屋顶。每一棵“银杏树”都是建筑技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分布式技术系统,承担了气候控制、照明、声学舒适以及雨水处理的多重功能。无论漫步到图书馆的哪一个角落都能够席地而坐,享受着“在树荫下阅读最爱的书籍”的过程。

整个图书馆中没有明确的书籍类型或功能部门的分区,而高低错落的阶梯式阅读区则创造出开放与封闭、私人与公共同时并存的空间体验。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网友评论
发现好物 查看更多好物
推荐案例 查看更多案例
回响之外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小程序
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写评论 写评论
写评论
分享 分享
分享